位于澄江市职业高级中学内的层青阁,在中山大学西迁澄江办学期间,曾作为理学院办学地点,2005年,被辟为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。该馆二楼至今仍保存着一套普通的木质书桌,它见证了一家四代人与中山大学的缘分。
书桌的主人是澄江市右所镇旧城村人田永华。他出生时,中山大学已迁离澄江26年了。听父亲讲,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期间,爷爷为他们煮过饭,后来,该校法学院一名姓金的教授在离开澄江前以书桌相赠。这套书桌历经田家三代人,一直留在家里。从上小学开始,这套书桌就陪伴着田永华读书、写字。或许是沾了书桌的“文气”,1984年他和另外两名同学从全班54人中脱颖而出,考上大学。2005年,当地政府征集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相关实物时,父亲才告诉他书桌的来历,并且和他商量后,把书桌捐了出去。他说,书桌是这段历史的见证,也是金教授和爷爷友谊的见证。与其摆在家里糟朽,不如展示出去,让更多后人铭记这段历史。
保存在中山大学澄江办学纪念馆内的这套普通书桌,见证了一家四代人与中山大学的情谊。
田永华的老家在澄江金莲山下的旧城村。他自己也想不明白,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他却误打误撞考上了云南中医学院(2018年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),参加工作后,近30年间没离开过医疗卫生系统。半生过去了,尽管中山大学在澄江的故事还不时在他耳畔萦绕,但随着时光流逝,这些故事似乎也渐渐淡去。没想到,从2016年起他参与了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,田家人与中山大学再续前缘。2018年他被派到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至今。
在这个项目推进最为困难的日子里,他也想过离开,回原单位工作。在上级的劝说下,他经过思想斗争,最终选择留下。“毕竟有这段几辈人的感情在。”他说。
已近退休之年的田永华依然坚守在玉溪市中山医院项目建设指挥部。5月29日下午的澄江,骄阳如火,持续的高温似乎没有对项目施工进度有实质性影响。他的办公室就在工地旁,屋里的空调坏了,还没来得及修,坐在里面更显闷热,不一会儿身上就冒出汗来。这是他参与这个项目的第八个年头了,从项目选址到建设的过程,近八年过去了,而今,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已展现在世人面前,内部装修也正在加紧进行。
5月27日至28日,时值周末,田永华并没有休息,而是陪同中山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梅成达、杨小强教授一行27名师生参谒85年前该院在澄江金莲山玄天阁的办学旧址。杨小强教授此行原为看望中山大学支教学生,却不曾想在澄江平生第一次了解到了这段历史。该旧址位于旧城村委会一座以“金莲”为名的小山上。85年前,中山大学西迁澄江时,择玄天阁等地为法学院办学点。从田永华父亲的讲述中,中山大学法学院在澄江坚持办学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出来:当时条件十分简陋,学生没有桌子,在土坯上搭块板就是课桌。吃饭也是蹲在地上。晚上看书用马灯、松香照明。值得一提的是,课余,法学院的师生还在金莲山下的东岳庙开办夜校,教村民识字。
田永华夫妇都当过医生,他们希望女儿田婧也报考医科大学,但女儿没有“从命”,目前在共青团澄江市委工作,与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颇多交集,延续了田家几辈人与中山大学的友谊。
“从前对中大和澄江历史渊源的了解都是通过父亲,那时候年纪还小,仿佛是在听别人的故事。工作以后,没想到岗位几经调整来到团委,分管中大研支团工作。目前已经带了三批研支团学生,我们在私下成了很好的朋友,每次谈及澄江,我从他们口中听过最多的词是‘第二故乡’。我在想,在85年前,是不是也有西迁的中大学生这样形容澄江。在中大校团委、学院到访澄江的活动中,我都会请父亲给讲述小课桌的故事,在场者无一不被祖辈传承的中大和澄江情谊所感动。而在对那段历史的一次次回顾中,父亲曾给我讲述的那些画面在我脑海里愈发清晰可见,从前仿佛在听别人的故事,如今我已身处故事之中,我将会尽己所能把这段历史情谊传承下去。”田婧说。
从几辈人口口相传的故事,到近8年来与中山大学的亲身交往,田永华被中山大学的博爱精神和家国情怀所感动,也体会到中山大学领导对于澄江这段情谊的重视。在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工作对接中,双方都感到了亲人般的暖意。奇异果体育入口“无论我们到广州,还是他们来澄江,都感觉像回家一样。”他说。